iT邦幫忙

2021 iThome 鐵人賽

DAY 28
0
Software Development

Obsidian 雙向鏈結型筆記工具研究與應用,打造屬於個人的專業知識圖譜系列 第 28

Day 28 : 應用篇 — 如何透過 Obsidian 幫助知識工作者寫作 ? 分享我的 Obsidian 寫作流程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前言

近期陸續收到許多朋友的來信,詢問 Obsidian 可以如何應用。經過幾次的討論,我發現許多人剛使用 Obsidian 的問題就是 :

我可以用 Obsidian 來幹嘛?

有一位朋友跟我說:「Obsidian 可以將筆記與筆記之間產生連結真的很酷,我可以像是瀏覽網頁一樣在不同筆記之間跳轉。但然後呢 ? 就算筆記連結起來了,它可以幫助我什麼 ?」

大家容易在一開始被 Obsidian 的酷炫外表吸引,但對它的實際應用產生疑惑。

為了推廣 Obsidian,並讓大家更了解這款軟體的可能性,這篇文章介紹我如何使用 Obsidian 幫助我寫作。

備註:學習 Obsidian 也可以幫助你在 iT 邦幫忙 的寫作唷!/images/emoticon/emoticon01.gif

一、先談談寫作的特性

1. 寫作的困難之處

我曾在《如何開始一趟寫作之旅?談「寫作的難處」與「有效率產出文章的方法」》中引用作家 Steven Pinker 對於寫作相當精闢的看法。他說:

寫作之難,在於把網狀的思考,用樹狀結構,展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。

這句話有 3 個關鍵字:網狀思考、樹狀結構、線性語句。

為什麼多數人認為寫作很難 ?

因為每個人大腦中的想法都像是蜘蛛網,東連一塊、西連一塊。然而將這種網狀想法直接說出口給別人聽是很不實際的。

想像你那永遠有發散想法的老闆就可以體會這樣的痛苦。例如今天討論的主題是公司產品如何優化,最後的會議結論卻是大家下個禮拜要從 Work from home 陸續回去上班。

比較好的做法是將網狀思考收斂,形成有邏輯的樹狀結構。一來說話人比較好溝通、二來聽話人比較好理解。

但問題又來了。

如果用樹狀大綱來寫文章,不但顯得枯燥乏味、無法表示前後文的連結,甚至喪失了文字的可讀性。

如果這篇文章是用下方的方式來寫,相信你很容易一知半解。

樹狀結構的文章大綱

這就是寫作困難的地方。

因為最後呈現在你眼前的內容,雖然是一行行的文字所構成,但內容卻是網狀連結的。

2. 讓寫作變得簡單的方法

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寫作變得容易一些呢?答案是:寫卡片

歷史上有許多作家都曾採用「寫卡片」的方式來寫作,例如:

  • 20 世紀俄國作家 Vladimir Nabokov 曾經將一部小說的內容拆解,用一張張卡片的方式,拼組成世界著名小說《蘿莉塔 (Lolita)》
  • 20 世紀的中國作家錢 鍾書,用類似的方式寫出一本膾炙人口的好書《圍城》。
  • 20 世紀的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在 40 年的研究生涯中,用「寫卡片」的方式出版了超過 70 本著作、400篇學術論文。

眾多的例子都告訴了我們:「寫卡片」可以有效提升一個人的寫作產量。

3. 寫卡片的 3 個優點

為什麼只是轉換了寫作的方式,就能提升寫作產量呢?

主要是因為「寫卡片」有 3 個優點:

  • 降低寫作難度

寫一篇 1000 字的文章,跟寫 5 張 200 字的卡片,哪一個做起來比較簡單呢?答案是後者,因為你單次需要寫的字數比較少!

這兩件事情的成果看起來相同 (1000 字產出),但是執行過程中的情緒感受是完全不同的。這就是將「一件困難的事情」,拆解成「多件簡單、可快速解決的小事情」的好處。

  • 提升內容拼裝的靈活度

我們想像每一張卡片都是一塊樂高,內容各自獨立。如果改變卡片的排列,影響的只是內容的閱讀順序。

回想看看小學時在作文課學習造句的「正敘法」跟「倒敘法」; 電影中導演刻意安排從片尾的橋段當開場,慢慢說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,都是類似的應用。

如果文字內容是可以分拆的,我們就能夠自由地安排呈現順序,營造不同的閱讀感受。

  • 當作提示靈感麵包屑

假設你到一座森探險,要如何讓自己不迷失在森林深處呢?

一個簡單的作法是:沿路撒麵包屑,之後循著麵包屑的路徑返回入口。(請忽略麵包屑被動物吃掉的可能性)

「寫卡片」也能有類似的效果。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將吸收一則資訊的來源出處簡單紀錄在卡片上,後續複習就容易多了。

下方是我在 2021/05/17 早上 9 點閱讀到 Facebook 一篇有關「遠距工作」的文章,這些提示就像是麵包屑一樣,讓我重新複習時知道當初在哪裡寫下這則筆記。

「麵包屑」對寫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,因為有許多想法在寫作時,總會忘記當初是從哪裡得來的。

綜合以上 3 個原因,如果我們了解「寫一篇文章,不過是將多張小卡片拼裝起來,並且連結彼此的內容」,那麼寫作就會變得容易許多。

二、使用 Obsidian 的第一步 ,從寫卡片開始

1. 筆記的最小單位就是一張卡片

前面花了一些篇幅介紹寫卡片的原理,終於可以進到主題 Obsidian 的應用了。

使用 Obsidian 的時候,我們應該抱持著一個觀念:

所有筆記的內容應該各自獨立,可以自由地組合與閱讀。

也就是說,你可以單看一則筆記就了解一個概念,也可以結合多則筆記組合成一個複雜的概念。

這個觀念會貫串以下的內容,請自行畫線!

2. 在 Obsidian 中寫卡片的方法

知道了「一則筆記,一個概念」之後,接下來的問題是:我該怎麼在 Obsidian 中寫卡片 ?

這個問題其實困擾我許久,因為實作上會碰到以下問題:

  • 如何命名筆記標題
  • 如何寫出一則筆記,一個概念的內容
  • 如何連結卡片

在經過非常多次的改進後,我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。

目前我採用 Jamie Miles 提出的 HQ&A 筆記法,這個筆記的好處是簡單又具有延展性。格式如下:

在寫每一張卡片時,將畫線重點放在 Highlight,然後思考「如果 Highlight 的內容是答案,那它的問題是什麼」,接著再對自己的提出的問題寫下自己說出口的答案。

這個過程其實也運用到了「費曼學習法」的原理,我們花一點點的腦力,思考如何用直白、自己能理解的語言回答問題,幫助自己對畫線重點記得更熟、甚至延伸出新的想法。

實際上在 Obsidian 的格式會長這樣:

「HQ&A 筆記法」可以快速幫助我們建立一張又一張的卡片,同時符合一張卡片、一個概念的核心原則。

3. 筆記標題的命名訣竅

當我寫完卡片後,我會替 Answer 再想一個精簡的總結當作筆記標題。

例如上方卡片的 Answer 是在講「專心閱讀」與「專心寫筆記」之間要如何取捨,因此我的標題可以寫:「在使用 HQ&A 筆記法時,必須在專心閱讀與專心寫筆記之間,找到個人最佳平衡」

你會發現標題的命名很長,而且具有可讀性 (光看標題就知道大概的內容),這對後續「連結卡片」是非常重要的小訣竅。

在 Obsidian 中,我們要盡量避免過去以名詞當作筆記標題的習慣,改以具有可讀性的方式來命明 ; 如果真的要以名詞作為標題,通常該則筆記內容會是定義這個名詞。

例如 「HQ&A 筆記法」就是一則以名詞當作標題的筆記,內容是解釋 HQ&A 是什麼。

三、在 Obsidian 中連結卡片

1. 連結卡片的方法

在 Obsidian 中連結筆記的方式有 2 種:「主動連結」與「被動連結」。

  • 主動連結

「主動連結」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,如果我確定一則筆記中會使用到某一則筆記的內容,就可以使用 [[筆記名稱]] 進行連結。

例如我在整理 Anki 的筆記時,就使用了主動連結的技巧。(橘色文字代表被連結到的筆記)

  • 被動連結

我們的學習過程往往都是從破碎的知識片段開始學起,直到某個時間點才開始聚合成一個明確的概念。

「被動連結」使用到類似的原理。

要在 Obsidian 實作,我們同樣要使用到「連結筆記」的功能,只是使用的方式有些小技巧。看看下方這則筆記,你會發現在 HQ&A 筆記的下方,我寫下了「Topics」並且連結 [[product strategy MOC]] 這則筆記。

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?

其實你可以把 [[product strategy MOC]] 想成是標籤,用來註記這則卡片屬於哪個主題,只是我不是用 # (Obsidian 中真正意義的 tag)。

這樣做的好處是,我無形之中將目前這則筆記 (策略是什麼) 連結到「product strategy MOC」這則筆記上。

久而久之,在「product strategy MOC」這則筆記的關聯圖就可以看到同樣是在這個主題下的筆記有哪些,間接達成「被動連結」的作用。

四、Obsidian 如何幫助我寫作 ?

1. 使用 Dataview Plugin,自動化呈現每個主題下方的卡片

隨著連結的筆記愈來愈多,我們就可以使用 Obsidian 的超強插件 Dataview,一次把同主題下的筆記顯示出來。

這個外掛能夠讓你像是寫資料庫查詢語言 (例如 SQL),根據你寫的查詢條件自動聚合符合條件的筆記。

如果我到「product strategy MOC」這則筆記中,使用 Dataview 外掛查詢

「所有連結到這則筆記,且欄位叫做 Question 與 Answer 的內容」

Dataview 語法

碰!神奇的事情出現了。所有連結到「product strategy MOC」這則筆記且欄位叫做 Question 與 Answer 的卡片整齊地顯示出來。

最左邊的 File 是符合查詢條件的筆記,右邊兩欄則是我所寫的卡片。

2. 先紀錄內容,再分拆筆記

你可能會好奇說,所以我每寫一則筆記 (卡片),就要新建一個檔案嗎?

我的建議是:

在實際寫卡片的當下,不要寫一個概念就新增一則筆記。

而是在同一則筆記當中,將每一個概念分別用 HQ&A 筆記法的格式寫下來。

學習過程中,先把概念都記錄在同一則筆記,有時間再分拆到獨立筆記中。

所以沒有分拆之前,筆記長的是下方這個樣子:

分拆完畢後,這則課堂筆記就會剩下一堆筆記連結,因為原先的內容都被拆成一則則的筆記 (卡片) 了。

備註:每一則 [[]] 內部的名稱都是一則筆記,透過 [[名稱]] 連結筆記。

此時我們再用 Dataview 進行查詢,就可以看到下方結果。左邊的筆記名稱已經都變成分拆後的筆記名稱了。

3. 寫作就是在組合卡片

有了這些資料,寫作就變得容易許多。當我需要寫某一主題的文章時,先使用 Dataview 查詢相關主題的卡片。

透過問題刺激我思考,我要做的就是將跟主題有關的「問題 + 答案 (其實就是一張卡片)」複製到我的寫作編輯器中,接下來進行問題的排列組合。

以這篇文章來說,就是用一個個的小問題逐步寫成的。

本篇文章的草稿大綱

五、結論

這篇文章再三強調:

使用 Obsidian 寫筆記時要當作自己在「寫卡片」。

一則筆記,一個概念。

如果一則筆記包含 1 個以上的概念,就要分拆筆記。

寫完的卡片應該要進行連結,可以使用「主動連結」將筆記進行串聯,也可以使用「被動連結」慢慢積累連結卡片。

連結卡片可以透過 Obsidian — Dataview 這款插件進行自動化匯整。當你需要寫作時,就把相關主題的筆記打開,使用 Dataview 查詢你所積累的 HQ&A 筆記,開始組合卡片產出文章!


上一篇
Day 27 : 插件篇 06 — 建立一套完整的筆記複習流程,使用 Obsidian 插件 Spaced Repetition
下一篇
Day 29 : 整理篇 — 統整 Obsidian 的使用流程,建構一個完整的筆記系統
系列文
Obsidian 雙向鏈結型筆記工具研究與應用,打造屬於個人的專業知識圖譜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